人物肖像画是艺术创作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,它不仅要求对形体结构的精准把握,更需要捕捉人物的神态与情感,许多初学者常因缺乏系统方法而陷入瓶颈,导致画面僵硬或失真,本文将用清晰的逻辑与实用技巧,带你拆解肖像画的核心步骤,即使没有专业基础,也能逐步提升作品的生动性与感染力。
第一步:观察与构图——建立画面骨架
肖像画的起点并非画笔,而是眼睛,动笔前,花5-10分钟观察对象的整体特征:脸型是圆润的鹅蛋形,还是棱角分明的方形?五官的比例如何分布?三庭五眼(发际线到眉弓、眉弓到鼻底、鼻底到下巴各占三分之一;双眼间距约一只眼睛宽度)是基础准则,但需根据实际对象灵活调整。

构图时,用轻线条在画纸上标出头部轮廓、中线(贯穿眉心到下巴的垂直线)及五官位置,建议使用“比较法”:以鼻梁为基准,对比眼睛的位置是否对称,耳朵顶端是否与眉毛齐平等,此阶段避免陷入细节,重点在于建立准确的空间关系。
第二步:线条与比例——细化轮廓结构
从整体转向局部时,需用更肯定的线条勾勒五官形状,注意不同角度的透视变化:正面肖像的耳朵可能仅露出耳垂,而四分之三侧面则需表现耳廓的立体感。
关键技巧:
1、分层绘制:先画外轮廓(如颧骨、下颌线),再添加内部结构(如眼窝、鼻梁);
2、动态线条:避免用僵硬的直线,例如嘴唇的弧度可通过短弧线拼接表现柔软感;

3、比例验证:用画笔垂直测量法(伸直手臂,用笔尖对齐对象,对比各部位长度)校准误差。
第三步:明暗关系——塑造立体感
光影是赋予平面图像三维生命的关键,确定光源方向后,用浅灰色调铺出暗部区域,区分受光面与背光面,侧光下,鼻梁一侧会出现明显高光,另一侧则形成三角形阴影。
进阶方法:
灰度过渡:用纸巾或棉签轻擦炭笔线条,制造柔和的明暗渐变;
对比强化:加深眼窝、鼻底、唇缝等结构转折处,突出骨骼与肌肉的起伏。

第四步:细节刻画——点睛之笔
此时可深入描绘眼睛、嘴唇等核心部位,眼睛的透明感来自高光与瞳孔深浅对比:用橡皮擦出眼球反光点,再用深色铅笔加重瞳孔边缘,嘴唇需注意唇纹走向与厚度变化,下唇通常比上唇更饱满,可用短弧线表现纹理。
避坑提示:
– 避免过度刻画单一部位(如将睫毛画得过密),破坏整体平衡;
– 发丝处理应分组进行,先画大块明暗,再添加少量细节线条。
第五步:动态与表情——传递生命力
肖像的灵魂在于情绪表达,观察对象的表情习惯:微笑时眼角是否出现细纹?皱眉时眉弓如何挤压?甚至可请模特讲述一段故事,捕捉其最自然的神态。
实践建议:
– 用速写练习“动态捕捉”:5分钟内快速描绘人物大笑、沉思等表情;
– 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面部肌肉运动,理解表情与结构的关联。
第六步:整体调整——回归画面平衡
完成细节后,将画作放置于2米外,或通过镜子反射观察整体效果,常见问题包括:
1、某侧脸部比例过宽;
2、暗部缺乏层次,显得扁平;
3、五官透视不一致(如一只眼睛平视,另一只呈俯视角度)。
调整时,可用可塑橡皮减淡突兀的线条,或用硬炭笔加强模糊的轮廓。
个人观点
肖像画的核心并非“画得像”,而是通过观察与理解,将对象的气质转化为视觉语言,我曾花费数小时修改一位老人的肖像,最终让他儿子落泪的并非五官的精准,而是眼角那道细微的皱纹——那是他记忆中父亲常年微笑的痕迹,艺术的价值,往往藏在创作者对真实的敬畏与共情中,放下对完美的执念,让每一笔都成为与描绘对象的对话,技法终将服务于情感的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