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用二维面积图轻松理解并求解因数
想象一下:你有一堆大小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小地砖,想把它们整齐地铺满一个长方形区域,这个看似简单的铺砖游戏,竟藏着求解因数奥秘的关键钥匙,通过绘制二维面积图,我们可以将抽象的因数概念转化为直观可见的几何形状,让数学思维变得清晰而生动。
铺砖游戏:面积图中的因数浮现
假设你手中有 18 块一模一样的小正方形瓷砖,你的任务是用它们拼出一个完整的长方形(或正方形)图案,不能有空隙,也不能有重叠。

- 你可以把它们排成 1 行,每行铺 18 块,这样,你就得到了一个非常细长的长方形。
- 你也可以排成 2 行,每行铺 9 块,形成一个更宽一些的长方形。
- 排成 3 行,每行铺 6 块,形状更接近正方形。
- 你还能排成 2 列,每列 9 块吗?等等,这和排成 2 行 9 块本质是同一个长方形,只是旋转了一下方向,同样,排成 3 列 6 块也与排成 3 行 6 块相同。
- 排成 6 行,每行 3 块(或者 6 列,每列 3 块)。
- 排成 9 行,每行 2 块(或 9 列,每列 2 块)。
- 排成 18 行,每行 1 块(或 18 列,每列 1 块),这是一个非常高的长方形。
仔细观察这些成功拼出的长方形结构:
- 每个长方形的总块数都是 18。
- 每个长方形的长边(行数)和宽边(列数)分别对应了一组能将 18 整除的数。
- 列出这些长和宽的组合:(1, 18), (2, 9), (3, 6), (6, 3), (9, 2), (18, 1)。
核心揭示:长方形长与宽即因数对!
在这个铺砖模型中,长方形的长(行数)和宽(列数)必须满足:长 × 宽 = 总块数(即我们要研究的数字 N)。
所有能成功拼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组合,其长和宽本身,就是数字 N 的因数! 每个组合(长,宽)代表了一对因数,因为长×宽=N,所以长和宽都能整除 N。
在上面的例子中,通过尝试不同的拼法,我们实际上找到了 18 的所有因数:1, 2, 3, 6, 9, 18,这些因数正是所有可能的长或宽的值。
从具体到抽象:面积图的通用解法

我们如何系统地利用二维面积图来寻找一个数 N 的所有因数呢?步骤如下:
- 确定目标数: 明确你要找因数的目标数字 N(N=24)。
- 想象小方块: 在纸上或脑中想象 N 个相同的单位小正方形(代表面积单位 1)。
- 尝试拼矩形: 尝试用这 N 个小正方形拼成各种可能的长方形(包括正方形)。
- 枚举长宽组合: 从最小的可能长度开始尝试。
- 长度 = 1:需要多少列才能拼满?宽度 = N / 1 = 24,能整除吗?能!得到组合 (1, 24),因数为 1 和 24。
- 长度 = 2:宽度 = N / 2 = 12,能整除吗?能!得到组合 (2, 12),因数为 2 和 12。
- 长度 = 3:宽度 = N / 3 = 8,能整除吗?能!得到组合 (3, 8),因数为 3 和 8。
- 长度 = 4:宽度 = N / 4 = 6,能整除吗?能!得到组合 (4, 6),因数为 4 和 6。
- 长度 = 5:宽度 = N / 5 = 4.8,能整除吗?不能(不能有半块砖),跳过。
- 长度 = 6:宽度 = N / 6 = 4,能整除吗?能!得到组合 (6, 4),这与 (4,6) 是同一个长方形(旋转方向不同),因数为 6 和 4(已找到)。
- 长度 = 7:宽度 ≈ 3.428… 不能整除,跳过。
- 长度 = 8:宽度 = 3,这与 (3,8) 相同,已找到。
- 长度 = 9:宽度 ≈ 2.666… 不能整除,跳过。
- 长度 = 12:宽度 = 2,这与 (2,12) 相同。
- 长度 = 24:宽度 = 1,这与 (1,24) 相同。
- 收集因数: 所有成功拼出矩形时对应的“长度”值和“宽度”值,N 的全部因数,对于 24:1, 2, 3, 4, 6, 8, 12, 24。
关键技巧与效率提升
- 对称性: 当你尝试的长度 L 超过 √N 时,你得到的宽度 W 必定小于 L,并且这个组合 (L, W) 必然与之前找到的某个组合 (W, L) 重复(即同一个矩形旋转了方向)。你只需要尝试从长度 L=1 到 L=√N(向下取整)的所有整数即可。 对于 N=24,√24≈4.898,所以只需要尝试 L=1, 2, 3, 4,当 L=4 时找到 W=6,L=6 时 W=4 就是重复了,这大大减少了尝试次数。
- 整除判断: 对于每个尝试的 L,核心是计算 N ÷ L,如果结果是整数(没有余数),L 和 W(N÷L) 就是一对因数。
- 质数的图景: 如果一个数 N 是质数(大于1),那么它只能拼出一种“非单行”的长方形:1 行 N 列(或 N 行 1 列),尝试 L=2 到 L=√N(向下取整),都无法得到整数宽度,N=7,只能拼出 (1,7) 和 (7,1) 这两种本质相同的细长条矩形。
- 平方数的特殊: N 是一个平方数(如 36),那么当 L = √N 时(如 L=6),会得到 W = √N(W=6),拼出来是一个完美的正方形,L 和 W 相同,这个因数只出现一次(6 是 36 的平方根)。
二维面积图解法的优势
- 直观形象: 将抽象的因数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操作(拼矩形),特别适合初学者建立数感。
- 理解本质: 清晰揭示了因数与整除的关系(长×宽=总面积),以及因数成对出现的特性(每个矩形对应一对)。
- 发现规律: 通过动手尝试,更容易观察到只需要检查到 √N 的效率规律,以及质数、平方数等特殊数的图形特征。
- 连接几何与代数: 完美体现了数学不同分支(数的性质与平面几何)之间的紧密联系。
- 降低门槛: 即使没有很强的代数基础,也能通过画图或想象来探索数的因数。
应用与拓展
这种二维面积图方法不仅限于求因数本身,它是理解以下概念的良好起点:
- 最大公因数 (GCD): 想象两个数 A 和 B 的小方块,能同时铺满一个长为 A、宽为 X 的矩形和另一个长为 B、宽为 Y 的矩形的最大的正方形小砖块边长,A 和 B 的最大公因数。
- 最小公倍数 (LCM): 寻找一个最小的数,使得它的小方块既能铺满 A 行某长度的矩形,也能铺满 B 行某长度的矩形。
- 矩形网格问题: 在涉及网格、排列组合的问题中,因数和倍数关系常常通过网格的行列结构体现。
数学的魅力常在于将抽象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形式,下次当你需要寻找一个数的因数时,不妨拿起笔,画下代表那个数的小方块,尝试拼凑各种可能的长方形——那些长与宽的数值,便是答案无声的宣告,因数分解不再是枯燥的除法清单,而是一场探索形状与数量和谐关系的视觉之旅,动手画一画,你定会惊叹于几何直觉为数字世界打开的这扇窗。

作者观点: 掌握多种数学表征方式(如符号、图形)是深化理解的关键,二维面积图求因数不仅是一种方法,更是培养数形结合思维、提升解决问题灵活性的有效途径,值得在数学启蒙和思维训练中大力推广。